全国订购服务热线:010- 82595673 88546128


欧美如何保证食物安全


     同样的路,欧美如何走过 混合器


  美国和欧盟国家并非生而就是“世界上食物供给最安全的国家”。类似的“食毒时代”,他们也经历过。质量比较仪


  从屠场出发


  1906年以前,美国几乎没有对海内出产的食物药品进行监管的联邦法则。一部扒粪文学掀起了革命的开端。


  1906年2月,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屠场》面世,以立陶宛来美移民日格斯一家在肉联厂打工的悲惨糊口为主线,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性的劳动状况,“本想感动公家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从腌肉车间里掏出的猪肉经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由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有‘五香火腿’、‘红焖松鸡’、‘红焖火腿’。做火腿有巧妙的机器专门灌注盐水。


  “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腊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归来的食物,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


  这不是疯狂的臆想,是辛克莱在芝加哥屠场糊口七个礼拜、观察体验肉食出产各个工序后,搜集而来的大量真实资料。


  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品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腊肠用力抛出窗外。


  《屠场》导致美国肉类食物消费和出口急剧下降,瞬间引发人们对食物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当年6月通过了《纯净食物和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视法》,由此进入了食物安全治理法制化的新时代。


  192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新的下属机构:食物、药品和杀虫剂组织。1930年,该机构名称缩略为“食物药品治理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FDA。


  和FDA一起在联邦层面上负责食物安全的,还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央(CDC)、农业部下属的食物安全和检修局(FSIS)、动植物卫生检修局等机构。其中,FDA管辖范围最宽,涉及肉类、家禽以外的所有食物,FSIS负责肉类、家禽和相关产品,CDC对食源性疾病从预防、治疗直至后期研究负责到底。


  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陆续通过了近20部重要的食物药品监管法律,赋予FDA更多的职权。FDA专家从原料供给、出产、畅通流畅、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确认其出产过程符正当规、食物标签内容准确无误,防止不安全食物流入市场,或防止不正确的标签误导消费者,造成健康隐患。而一旦泛起某种食源性疾病的暴发,FDA也有自信能追溯到疾病暴发的那一天,确定是由哪种食物污染引起的。


  对于被查出题目的食物,FDA绝不手软,出产商或销售商都会受到处罚,且要花巨额用度召回相关食物。2002年,因为违规出产药品,FDA对闻名的先灵葆雅制药公司开出了5亿美元的高额罚金,堪称FDA惩处纪录之最。


  谁来保护我的健康?


  严肃的处罚和有效的食物来源追溯机制,对食物企业形成有力的威慑。因此,近年来固然美国时有食物安全事故发生,但多数属于疏忽导致的意外。发现题目后,除了FDA强制召回,食物企业也会选择自觉召回。


  跟着全球消费市场的演变,FDA的职责也在逐渐演变:侧重点从最初的应对题目转向如何防患于未然。FDA的触角不但遍布美国,甚至延伸海外,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机构”。


  2008年11月19日,在中国“毒奶粉事件”之后,FDA在中国北京设立了首个海外办事处,负责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物进行监管,并且匡助中国建设和完善食物安全监管能力。同年,广州、上海办事处接踵成立。


  在中国设立海外办公室是第一步,FDA还计划在印度、拉美、欧洲和中东设立办公室。


  目前FDA驻华工作职员共有13名,其中8名美国人,5名中国人。他们主要在中国关注3个领域,食物、药品和医疗器械。驻华办事处的任务之一是与中国食物药品监视局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在华开展大量调查工作,发布监测讲演。


  FDA驻华办事处主任高立麒(Christopher Hickey)在日前接受《亚洲制药新闻》采访时谈到中美在药品调查上的不同:“假如美国FDA要开展调查,我是指在美国海内,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设有调查员,到处都有。这些调查员接到任务后便会着手开始调查,不仅仅是在药品领域,还包括我们所监管的其他所有领域,他们会通过当地的区域性机构上报调查情况,并终极给出调查结果,监察员会对此进行审查,然后由中心政府对终极的监管结论进行审查。


  “而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总体上讲,这样的组织结构并不存在。好比,对于山东省的调查员所得出的调查结果,SFDA并没有开展任何中心审查程序。这与我们的运作机制截然不同;这样会产生更多的题目,因此,你也看到了,要治理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仍旧存在一些挑战。”


  高立麒以药品领域为例说,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至少在中国,事件原因调查显然比有关NDA(支持新药申请)或ANDA(简略新药申请)的调查项目要难题得多。“很显著,当我们主动联络企业时他们会表现出非常不安的情绪,这是由于他们的产品存在一些潜伏题目或者我们已经发现了证实其产品存在潜伏题目的证据。”


  从怀疑到信任


  欧洲食物安全局也是在“食物危机”的背景下诞生的。


  欧盟是一个由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区域性组织。起初,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的食物安全法规体系、食物安全危机应急处理与预警分析的步履机制以及食物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流渠道,所以在泛起食物安全危机的时候,欧盟各成员国都是各自为战,缺乏配合和沟通,损失惨重。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的发病国家如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有大量的牛患病并被宰杀,发生疯牛病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欧洲的食物安全管理由此泛起公共信任危机,英国消费者协会曾经做过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3/4的民众在食物安全题目上不信任政府。


  面临欧洲议会对疯牛病危机处理不当而遭受的谴责,当时欧洲同盟委员会承诺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建立新的共同体食物调控机制,并且首次提出创建独立的欧洲食物机构。


  2000年,欧盟发布食物安全白皮书,提出了成立欧洲食物安全局(EFSA)的建议,以协调欧盟各国,建立欧洲层级的新的食物法规,为委员会和成员国政府提供科学建议。


  在欧盟执委会、欧洲议会和理事会的努力推动之下,EFSA于2002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意大利的帕玛市,主要目的是提供独立整合的科学意见,让欧盟决议计划单位面临食品链直接与间接相关题目及潜伏风险能做出适当的决定,以提供欧洲公民安全高品质的食品;EFSA的成立,也对当时逐渐消失的消费者决心信念,提供了实质性的保证。


  2006年1月,欧盟又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物及饲料安全治理法规》。欧盟食物新法规的主要原则是:食物和动物饲料出产者对于食物的卫生安全负有不可推卸、重要的责任,是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出产者必需保证其出产的产品是安全卫生的,唯有安全的食物和饲料才能被答应进入市场销售,不安全的食物和饲料必需退出市场。


  新的法规还建立了可追溯性的规则,强化了召回制和市场准入资格:所有食物、动物饲料和成分的安全性,都可以通过从农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加以保证。


  在德国,食物追溯轨制应用的一个典型便是为鸡蛋编码。为确保质量,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码,这些编码就像是鸡蛋的“身份证”,根据它能查出鸡蛋来自哪国、哪地和哪个饲养场。假如鸡蛋质量泛起题目,有关部分可以一直追查到饲养场或鸡笼。


  因为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同盟、世界第二大食物和饮料的入口组织和主要全球农产品商业单位,EFSA与各成员国之间建立24小时快速预警系统机制,互通食物安全的信息,发现和应对食物及动物饲料的安全题目。


  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共接到有关食物和动物饲料安全7354例,与2006年比拟,上升了13.5%,欧盟各国政府及公家对食物安全的警觉度都有了很大进步。


  2009年,EFSA理事会通过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预计在未来5年内,凭着EFSA既有的学术上风和经验与其他国家的食物卫生安全中央(如美国的FDA)和联合政府单位(如OIE,IPPC,EPPO等)合作,进而影响未来国际间关于食物安全评估的决议计划。



 

分享到:

优惠价提供下列仪器

浏览过商品